喜歡韓食的朋友一定聽過「韓國洋釀炸雞」,洋釀(양념)指的其實就是韓式炸雞外面裏的調味醬。
雞兒需要1/事先以牛奶醃過去腥,2/再經過「二次炸」濾油之後,3/再放入調味醬翻炒,韓式炸雞好吃的關鍵即在此3個步驟。
而藥念即是洋釀,只是翻法不同。
洋釀炸雞比較好聽,還有淡淡的逼格,總勝過叫藥念炸雞、調味醬炸雞。
所以無論是藥念或洋釀,正確的定義即為「為食物增添風味的調味品」,像是調味醬汁、醬料或醃醬,例如製作韓式泡菜事先要做的醃醬,亦稱為藥念(醬)。
於是有的朋友一定會問,沾醬就沾醬,沒事加個「藥」幹嘛呢?好像在希望人家生病似的。
所以這就必須回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時候了。
就像「大長今」裡面演的,早期漢藥漢醫在朝鮮時期都是學習中國的,包括「藥食同源」的觀念,主張透過藥膳食補等等好的飲食修復身體、增加能量與預防生病。
藥念的「藥」,即與藥食同源的觀念相呼應。
在韓國因為緯度高生冷食物多,所以辛辣的調味也多。藉由調味與辛香料平衡飲食,像是性涼的大白菜與生蘿蔔,透過辣辣溫熱的藥念去醃漬醱酵,而形成我們熟知的韓國泡菜就是常見的應用。
所以透過「藥念」的「藥」字,即串聯了食補觀念與食物風味。
下次如果有機會,記得對你身邊的鄉巴佬說文解字一下,頓時間炸雞店飄散的就不只是炸雞味了,還有您識文斷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……牛逼味 。